首页
>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
中国气象局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4-12-04浏览次数: 字号:[ ]

  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试点工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气象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试点工作是适应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气象现代化水平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气象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气象现代化需要适度超前国家现代化。通过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奠定基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三)推进试点工作是适应气象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发达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地球环境观测、地球综合模拟预测等领域科技研发和能力建设。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虽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相当差距,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能力不强,以气象数值模式水平为标志的核心竞争力不高,气象现代化建设与强化质量、完善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要求不相协调。通过试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气象科技应用和创新方面的差距,实现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迈进。

  (四)推进试点工作是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实践,气象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已成为气象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十二五”时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试点,增强各级气象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是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试点工作的原则

  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需求牵引,注重实效。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着力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不适应、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创新气象现代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区域需求、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之路。

  (二)面向前沿,创新带动。

  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优先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建设一支适应气象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力争在一些重要气象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创新支撑带动作用。

  (三)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市)气象局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以及重庆、浙江杭州和宁波市气象局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其他省(区、市)气象局选择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在不断提升自身现代化能力的同时,对试点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各职能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出台各项支持政策措施。

  (四)因地制宜,示范引领。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东中西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硬条件和软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超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气象现代化实现途径,通过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加快推动全国气象现代化进程。

  三、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

  新时期气象现代化是涵盖气象服务、基础业务、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是融合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和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要求、统筹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是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高水平现代化。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试点地区和单位要通过加快建设“四个一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四个能力”,率先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确保全国2020年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奠定基础。

  (二)社会评价指标。

  试点地区和单位可制定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气象装备先进程度、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面、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贡献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等社会评价指标,来衡量气象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贡献和效益。

  (三)部门能力指标。

  试点地区和单位可根据以下内容制定气象现代化部门能力指标。

  气象公共服务指标——气象服务满意程度、气象服务效益、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程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贡献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气象基础业务指标——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气象信息网络水平、气象资料应用能力、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指标——数值模式发展水平、气象科技贡献率、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程度。

  气象人才指标——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在重点气象领域覆盖率、气象人才工作满意度。

  气象科学管理指标——气象法规体系完善程度和气象执法体系健全程度、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依法行政能力。

  上述指标的相关说明,见附件——气象现代化指标研究。

  试点地区和单位也可根据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特色的其他气象现代化社会评价和部门能力指标。

  四、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试点地区和单位、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中国气象局相关职能机构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

  构建及时、高效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有效的气象服务反馈机制,提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着力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以及地质、水利、海洋、交通、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表达方式创新,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通俗性、实用性。

  (二)推进气象基础业务现代化。

  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等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建立集数据采集、通信传输、运行监视、质量控制于一体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完善符合业务服务需求的观测数据加工处理平台和业务流程。健全装备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分级分类保障模式,大力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探索引进社会资源参与气象装备维护维修保障社会化机制。

  提高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快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技术改进升级进程。建立省、市、县三级集约化的业务流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成因分析和影响评估,发展面向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的定量化预报预测方法。建立针对关键农事(时)、重大活动期间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业务,大力发展海洋气象、交通气象和环境气象等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完善气象通信网络,发展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增强信息网络系统整体监视、综合显示和管理能力,升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立气象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存储管理等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建立以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处理与管理为基础的现代气象资料业务流程,重建高质量基础数据集及台站元数据集。以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资料为重点,促进多种气象资料综合应用。加快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扩充基础数据源。

  (三)推进气象科技现代化。

  凝练、组织科技研发项目,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数值天气预报、气象为农精细化预报技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适应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解决制约气象科技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上大胆探索,建立业务单位和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应用各环节相互衔接、渗透和支持的机制,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平台的建设,探索建立以实际应用价值为核心的气象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科技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实现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协调发展,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树立品牌,提高气象科普与宣传科学化水平。

  (四)推进气象人才现代化。

  建设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确立气象部门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优化人才引进、培养软硬环境,完善有利于气象服务、预报、观测等领域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制度规范、布局合理的培训体系,搭建气象人才数字化平台,为各类人才成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使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相关重点领域领军人才达到国际水平,显著提高基层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五)推进气象科学管理现代化。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及管理流程整合优化,统筹协调与科学设置机构和职能,改进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地方气象立法创新,加快推进地方气象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气象法规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各项气象行政许可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统筹气象行业协调发展,健全基层气象机构。

  五、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试点地区和单位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试点各项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督促检查试点工作进展,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问题。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要定期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汇报进展情况。

  (二)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气象局各职能机构要在业务技术、资金项目、科技创新、人才、文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要加大对试点地区和单位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度。试点地区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确保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注重统筹协调。

  试点地区和单位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气象现代化、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与和谐发展的关系,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赢得更大空间。要将试点工作与当地“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气象发展规划落实有机结合,突出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总体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